(转载)科技,让我们更懂野生动物

作者: 本站 来源: 本站 时间:2020年12月01日

公众号 鼎星生态监测

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安放红外相机,进行鸟类监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组供图


  人类无法直接飞到高空,于是我们用无人机拍摄鸟类;人类很难长时间蹲守在密林深处,于是我们用红外相机监测动物行踪……近年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高科技的身影越来越常见,红外技术、卫星定位、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被运用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大大延伸了我们活动的边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也让人类能以某种形式更亲密地了解自然,由此得以更好地保护自然。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于日前对外公布首次在保护区内拍到金钱豹的珍贵影像,这也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近30年来首次拍摄到金钱豹。

2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金钱豹影像。 钟欣 摄

  继雪豹、豺、狼之后,这是卧龙保护区内发现的第四种顶级捕食者,也使得卧龙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种大型猫科动物的大熊猫栖息地。
  大熊猫幼崽扭着屁股跟着妈妈踏过雪地,身体圆滚滚并不妨碍它脚步轻快......近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2017年底至今,多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4对大熊猫母子的活动画面,这意味着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添加了新的成员。
  在生态领域的相关研究中,除了红外相机,卫星定位、电子芯片、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鸟兽经过、树叶落下,都会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照片。
  ●日前,云南景谷县在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尾猴野外活动画面;
  ●近年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区域众多位点、不同季节拍摄到不同年龄段的红鬣羚,2017年,经专家多方鉴定,确定我国境内大中型兽类物种新记录——红鬣羚;
  ●在黑龙江,红外相机拍到野生东北虎照片,已经很常见。
  红外相机也被应用在鸟类监测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研究员杨晓君介绍,用红外相机监测留鸟很有效果,鸟类飞过就会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照片,经过数据统计能掌握留鸟数量和活动范围,大致掌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017年,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在云南盈江拍摄到灰腹角雉的成年雄鸟。灰腹角雉野外数量极其稀少,以前只知道在云南西部地区有分布,这个发现,将其发现地向南部扩展。
  杨晓君表示,红外相机技术门槛不高、设备不贵,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也布置了一些观察点,效果很好,尤其在种群多样性监测上立了大功,“仅在一个地点就监测到上百种鸟的存在,极大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目前来说,红外相机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人为手动设置,深林区资料传输难,误拍率、空拍率高,成果使用时间滞后,丢失率高等。
  一般来说,布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还会受到天气、人为或者动物的破坏,比较好的情况下,一台红外相机的使用寿命能达到数年。研究人员每3个月会检查一次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存储卡。根据不同区域和功能,电池的使用时间也不同。
  红外相机的触发机制是依靠红外感应。每当有树叶落到监测区域内,相机就会拍下一张照片,这会影响电池的使用时间。树枝晃动等自然运动也会触发红外相机工作,这也导致红外相机会拍摄到大量无效画面,研究人员要花大量时间查看筛选。杨晓君他们使用的红外相机,在一个监测区每隔500米会布置一台,每台红外相机只能监测前方30米范围。监测范围也会受环境影响,比如在草地、池塘等处,监测范围就大一点,在森林中就会小一点。
  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卫星定位告诉你。
  红外相机可以监测一个地点的不同鸟类,那么,怎样了解鸟类的迁徙?卫星定位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
  昆明红嘴鸥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卫星跟踪技术得到更详尽资料的。以前只知道飞到昆明的红嘴鸥来自西伯利亚,通过卫星跟踪技术,现在掌握了它们的一些迁徙路线和停留地点,而且还发现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不仅来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也有从蒙古国和我国新疆来的。

2

  “能具体知道鸟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过哪些地方、在哪里停留以及栖息环境等”,杨晓君介绍,卫星定位技术多应用在迁徙鸟类的监测上,在鸟类身上绑一个发射器,通过发射器传出的信号,就可以了解鸟类的迁徙路线,“比如我们通过跟踪,了解到多数红嘴鸥中途会在宁夏停留,那宁夏就是一个重要的停歇保护地,可以采取具体措施进行保护”。
  过去了解鸟类迁徙主要是通过环志,通过给红嘴鸥带上脚环来收集数据。杨晓君介绍,“要获得数据就必须回收脚环,由于回收率低,实际效果并不太好,即使回收到,也仅仅是了解一个地点的情况,而无法掌握红嘴鸥飞行轨迹。现在通过卫星跟踪,可以随时掌握鸟类的动向和栖息环境。”
  “现在最小的卫星跟踪器,甚至可以用在蝴蝶身上。”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博士贾亦飞介绍,安装在鸟身上的卫星跟踪器重量,一般应在鸟体重的3%以下才能不影响鸟的迁徙,“所以卫星跟踪器更多用在雁类等比较大型的鸟类上”。现在,卫星跟踪器已经能为研究者提供鸟类的实时位置。

2

秃鹫飞行轨迹


  无人机用于野生动物监测
  无线电发射器让动物向外界发出信号,无人机则能主动跟踪野生动物。近几年,无人机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大显身手。
  云南大学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明勇介绍,无人机可以有效监测亚洲象的种群数量,让人可以清晰了解野象的活动轨迹,从而更好地防范人象冲突。
  陈明勇建议,做一个监测预警系统计划,多种方式综合使用,红外相机固定在某些地段“站岗放哨”,无人机则是移动的跟踪监测,加上护林员和监测员的地面跟踪,适时报告大象的位置,人防和技防共同参与,效果会好很多。

  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电力维护、地图测绘、生态监测等方面,改变了原有的运作模式,促使传统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升级。具体而言,无人机可用于监测土地使用状况、预防和发现森林火灾、获取红外相机的数据、跟踪野生动物的行踪等。

2

图. 尼泊尔用无人机对抗盗猎。图片来自网络。


  无人机不仅可以提供鸟瞰的视野,还能用于反盗猎,监察野生动物的健康状况。例如,里安(Lian)及其同事为尼泊尔制造无人机,并培训保护区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详见:环境保护——无人机的视野http://open.163.com/movie/2014/7/G/P/M9UQV0L5L_M9UR47FGP.html)。在印尼,他利用无人机寻找红毛猩猩的巢穴,监测栖息地的状况。

2

 图. 使用无人机偷听哺乳动物。图片来自网络。


  无人机还可以提供遥感数据。这部分数据可以很好地弥补地面监测与航天、卫星遥感之间的尺度空缺(详见:无人机在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bstract/abstract10280.shtml)。随着生物多样性近地面遥感监测项目的推进,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应对变化的分析预警能力。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iwPciJbNPyR-mfx6vazw



电话
  • 咨询热线
  • 073185568037
二维码
  • 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