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廖之锴)
海鸟是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动物类群,对陆地的依赖往往仅限于繁殖期。陆上繁殖和海上觅食的双重生活方式塑造了海鸟独特的生活史,并且强烈地影响其行为能量权衡和时间分配。海洋食物资源的异质性加剧了这些限制,使得海鸟演化出了多样的觅食策略。海燕等小型海鸟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们对于海燕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了解相对有限。黑叉尾海燕(Hydrobates monorhis)是海燕科的一种行踪隐秘的小型海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及印度洋北部,在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中国和日本海域的小岛上繁殖。过去受技术条件(如追踪设备的重量和低空间分辨率)和后勤条件等限制,使得开展黑叉尾海燕的生态学研究、进而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的工作极具挑战性。
视频1.青岛海域繁殖巢穴中正在孵化的黑叉尾海燕及卵(录制:葛蕴丰)
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阳教授团队及青岛市观鸟协会,在山东省青岛附近海域的大公岛上对这一物种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工作。该工作旨在利用GPS跟踪来评估黑叉尾海燕的栖息地偏好,明确该种的觅食策略,并探讨环境条件和个体特征对觅食行为的影响。该成果以“Diverse foraging strategies of breeding Swinhoe's storm-petrel in the productive marginal sea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为题,于2024年1月发表在Avian Research上。
图1.大公岛野外环境和工作照(摄影:薛琳、葛蕴丰)
研究结果显示,繁殖期的黑叉尾海燕活动范围巨大,最远可至距离繁殖群348 km的海域觅食。黑叉尾海燕偏好在较浅的近海水域活动,觅食行程(即从巢出发,觅食后返回的一次行程)以短程为主。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觅食策略:东南方向的较长行程和西南方向的较短行程。两种觅食策略与不同的环境因素相关,包括水深的差异、距离海岸的距离以及海表温度。
图2.大公岛繁殖黑叉尾海燕运动轨迹
图3.黑叉尾海燕的两种不同觅食策略:东南方向长距离长持续时间觅食和西南方向短距离短时间觅食
有趣的是,本研究也揭示了觅食策略在个体水平上存在的灵活性,两翼较长的个体更有可能进行较长距离的觅食行程。其他身体特征例如体重、喙长和翅面积等指标与觅食策略无关。本研究揭示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特征对黑叉尾海燕在高生产力边缘海域生态系统中觅食决策的影响。
图4.测量黑叉尾海燕翼面积示意图(摄影:马士胜)
大公岛繁殖的黑叉尾海燕的觅食策略显示出其对黄海环境条件的适应,该种对近海的偏好与该区域的高海洋生产力相一致。研究还提示潜在的性别特异性和与繁殖阶段相关觅食策略的关系,推测较长的行程可能与孵化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与最初的预期相反,本研究并未发现叶绿素A浓度(代表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上风力条件对黑叉尾海燕觅食策略有显著的影响。远海中特定但尚未确定的资源,例如黄海冷水团中的特定动物群落,可能对于繁殖海鸟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作用。这一与其他海鸟常见的高生产力驱动长距离觅食策略的不同结果,也突显了海鸟觅食行为的复杂性。
图5.海面觅食的黑叉尾海燕(摄影:薛琳)
本文第一作者程雅畅为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阳教授研究组博士后。本研究得到了青岛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和青岛市观鸟协会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本项目同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2350005)的经费支持。GPS跟踪数据发表于Movebank.org(https://doi.org/10.5441/001/1.306)。
https://doi.org/10.1016/j.avrs.2023.100157
Cheng,Y.,Zhu,L.,Xue,L.,Ma,S.,Jia,N.,Zang,S.,et al.,2024.Diverse foraging strategies of breeding Swinhoe's storm-petrel in the productive marginal sea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Avian Research,15:100157.https://doi.org/10.1016/j.avrs.2023.100157.
https://mp.weixin.qq.com/s/O3Gt7o3Uw565fafOs4xt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