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张正旺指出,候鸟迁徙研究是近年来鸟类学热点领域,利用科学技术能获取其精准的迁徙路径。张正旺介绍,2021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利用卫星追踪发现这些北极游隼主要使用5条迁徙路线,揭秘了其迁徙路线的主要形成原因和长距离迁徙关键基因。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张正旺分享了题为“国际鸟类研究与保护”的报告
“鸟类对迁徙地的忠诚度如何?为了探讨一系列的鸟类行为问题,卫星跟踪技术在我们研究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马志军在会上以中杓鹬为例,展示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数据显示,近年来,关于鸟类迁徙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也侧面证明了卫星跟踪技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马志军分享了题为“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研究中的应用—以中杓鹬为例”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鉴海防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鸟类智慧监测已突破复杂场景下的动态多目标监测、识别、追踪、分析等系列软硬件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在开放场景下的实际应用,完成对鸟类数量、种类的识别,还具有自动修正功能。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鉴海防分享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鸟类自动监测技术”的报告
会上,来自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刘洁芸、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邓正苗等十余位专家分享了关于候鸟保护、生态修复方面的专题报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分享了题为“全国越冬鹤类调查”的报告
湖南环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波在会上分享了题为“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进展及应用浅谈”的报告
此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扩大了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影响力和辐射力,未来联盟将进一步规范候鸟监测方法,提升监测技术,为我国候鸟保护工作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